宗秋刚教授团队根据与邹鸿副教授团队合作研发的“北大成像粒子谱仪(BeiDa-IES)”的科学数据,结合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范艾伦探测器(Van Allen Probes)”的数据,对亚暴注入锋面的径向传播特征进行了系统性的统计研究, 揭示了亚暴电子注入锋面的径向传播特征,相关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刊登于JGR: Space Physics。2014级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刘志扬为本文的第一作者。
在新月和满月时,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在一条线上,也就是朔望的时刻,此时太阳和月亮的潮汐力迭加,海洋潮汐的潮差会达到最大,称为大潮(spring tide)。当月球在上弦或下弦的位置,太阳引力和月球引力的合力效果最小,此时潮汐的潮差最小,称为小潮(neap tide)。由于大气层也同样受到引力的作用,在地球的大气和电离层中,也发生着同样的潮汐变化。
在太阳大气中,倒Y型喷流被认为是磁重联发生的强有力证据之一。在太阳上磁场最强、温度最低的黑子区域,过去并没有发现倒Y型喷流大量存在的证据。利用世界最大的太阳望远镜——古迪太阳望远镜GST的观测,我们首次在黑子亮桥上发现了频繁出现的倒Y型喷流,从而强有力地证实了黑子中频繁发生着小尺度的磁重联过程。利用IRIS卫星同时获取的远紫外光谱数据,发现磁重联将太阳低层大气的物质加热到8万度左右。我们的观测展现出了一幅极度动态的黑子图像,这一图像在现有的所有黑子模型中均没有体现。
欧洲地球科学联盟2018大会于4月8日-13日在维也纳召开。北京大学校友尧中华博士荣获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颁发的Arne Richter奖。作为EGU联盟级别的奖项,此奖用于奖励在年轻阶段已经取得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从2004年设立到2018年的15年中EGU一共有54位获奖者,尧中华是首位因为从事空间和行星科学研究获EGU Union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2018年4月9日晚,北京大学第八届天地人文化节天地人论坛之南极观天报告会在第二教学楼成功举行。活动邀请我所2014级博士生吴桐进行了题为“中国南极科考与中山站越冬生活”的主题报告。地空学院院长助理、团委书记刘金秋老师出席报告会。此次报告会获得了到场师生的广泛好评,同学们受益匪浅,吴桐同学通过他在南极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地空学子的英姿和风采,弘扬了“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地空精神。
2017年12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在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的组织下,参观了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北京航天城。在航天城,同学们重点参访了空间技术研究院会展中心、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三个单位。通过本次参访活动,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切实体会到我国航天事业的欣欣向荣,明确了自己作为一个地空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手机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大空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