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科研前沿

第24太阳活动周的太阳极紫外(EUV)辐射特点

SEP
06

太阳极紫外辐射是影响地球电离层和热层大气的重要能量源。第24个太阳活动周(2009年以来)中太阳活动性显著低于之前的活动周,此时太阳的紫外辐射谱是否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本工作比较了TIMED/SEE观测的辐射谱在第23和24活动周之间的差异,发现了一些明显的活动周差异,但同时也发现卫星的长期观测数据可能受仪器校准的影响,限制了对长期辐射水平变化的研究。

磁尾磁重联湍动区域内磁零点簇的演化

JUN
28

磁零点和小尺度磁通量绳在三维磁重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Cluster星簇测量数据重构得到磁重联区的三维磁场结构,并在磁重联区内发现了一簇磁零点。这些磁零点在快速地运动,移入或移出重构区域,并不断地成对消失和产生,导致磁零点的数目不停地变化。磁零点簇的这种急促的演变过程使得磁场呈现出类似湍动的性质,同时伴随着电子密度及被加速电子通量的升高。在磁零点簇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B-As-B磁零点构型形成的小尺度磁通量绳结构,并在二维投影上呈现出次级磁岛的特征。

动力学模拟研究结果为日冕准周期扰动上传的观测提供新解释

JUN
28

日冕辐射准周期扰动的向上传播是太阳日冕大气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关于其本质是准周期的波动还是间歇性的喷流一直存在争议。本工作针对该富有争议的现象,从动力学的角度提出一种新的可能的见解:波动和流动可能是耦合在一起的,束流是由波动通过朗道共振所驱动的。本工作通过对碰撞等离子体的动力学模拟,重现了准周期扰动上传的多个观测证据,支持了该新的见解。

我国新真空太阳望远镜发现磁重联可能将光球物质加热到数万度

JUN
18

相较于完全电离的等离子体,部分电离等离子体中的磁重联现象并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利用我国的1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和美国的界面层成像光谱仪卫星(IRIS)这两个设备,我们对太阳上的一个浮现活动区进行了联合观测。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发现了磁重联可能将光球数千度的物质加热到数万度的确切证据。而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光球磁重联仅能加热物质到不超过1万度。

成像电子谱仪(IES)揭示磁层亚暴能量电子注入的径向传播模式

JUN
01

宗秋刚教授的科学团队和邹鸿副教授的仪器研制团队通力合作,自主研发“成像电子谱仪(IES)”卫星探测器,将其观测数据与美国NASA的范艾伦探测器数据结合,发现地球磁层亚暴时能量电子注入的作用区域非常广泛,其内外边界可分别扩展至3.7与10个地球半径处,且可以同时向地球方向、磁尾方向传播。研究揭示了磁层亚暴时能量电子注入在径向的分布与传播模式。

Pages

Subscribe to 科研前沿